第(1/3)页 古县多山,人口万余1200余户,有田9000余亩。 其中大部分田地掌握在士人手中,因此百姓过得并不富足。 县衙能收缴到的赋税也仅有两千余石。 古县的田地集中在城南城北两个方向,东西也有少量梯田。 高拂今日的目的地便是城南。 城门外,一辆马车缓缓而行。 马车内,高拂透过开窗看着官道两旁的田地暗自出神。 古县早已普及占城稻,一年两熟。 如今临近夏种,田地里三三两两的百姓正在施肥。 所用肥料正是用河泥、粪便、粉碎秸秆草料堆叠发酵的生物肥。 这些百姓,男女老幼都有,大多粗麻布衣,衣衫褴褛,身材瘦弱。 通常成年男子挑肥,老人、女人、小孩翻地。 高拂从小便学习“锄禾日当午、汗滴禾下土”的诗句,接受的教育也告诉他农民的辛苦。 他同样也见过现代社会的农民种地秋收的场景。 但眼前的一切,都跟他想象中的不一样。 没有农业机械,没有耕牛,甚至连一把像样的农具都没有。 这些田地大多数也不是他们自己的,而是租种的乡绅士人的。 宋人种地可没有农忙的概念。当时的百姓已经知道‘精耕细作’的道理,他们需要一年到头忙活在田地里。 为的便是收获时能多收些稻谷,期望多收的几粒米让自家人活的好一些,至少不会饿死。 但往往事与愿违。 这或许便是封建社会的悲哀吧。 四海无闲田、农夫犹饿死;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。 这些诗句或许都是真的?他不知道,他还没来得及见到。 但看这些百姓的状态,大概率是真的了。 “少爷,少爷,到了!” 云娘的轻呼将高拂自沉思中拉了回来,这才发现,他们到了一处三岔口,四面均被广袤的田地包围着。 “下车吧。” “啊?”云娘一声惊呼,可爱的琼鼻嗅了嗅:“少爷,真要下去啊?这里好臭啊!” 高拂一阵轻笑,此时田地里到处是挑粪的百姓,气味能好闻才见鬼了呢。 第(1/3)页